1.如何做好小学课余田径训练(转载)

2.田径为主教材的体育课中要用到哪几种教法,如何用?

3.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4.体育高考800米 该如何去练 该如何去跑呢?

田径体育训练如何实施的目的_田径运动训练的任务是什么

朋友你好!下面我来为你回答: 一、年度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列出具体的绝对性评价的指标成绩。

在短跑项目上,年度内成绩可能更新的幅度100米在0.5秒左右,200米在0.5~0.8秒,400米在1—1.5秒,这是针对那些高水平选手而言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手则寄希望于更大幅度的提高。再者,作为相对性评价,可以把在比赛中的名次设定为目标,并与平时的训练相结合来提高训练学习的动机。因此比起相对评价而言,绝对评价具有更强的创造成绩的意识。

(一)、技术目标

在短跑项目中,技术能力检查是很重要的。所谓的技术能力检查,就是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技术,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如:前半段的目标时间如何或后半段目标时间应怎样。前半段技术如何发挥或后半段技术特点如何等,都要具体而明确地列出来。

(二)、体质目标

体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脂肪厚度等。

●力量方面:握力、背肌力量、腿部肌肉力量、柔韧性、纵跳反应速度。

●根据体质、检测、医学检查结果、设定具体目标。

(三)战术目标

●心理方面:强化心理训练,杜绝在重大比赛中发挥失常的现象。

●调整方面:通过各轮次比赛(预决赛)来逐渐提高成绩。为达到比赛目标所进行准备活动的内容及比例应体现出来。

明确各训练期的界在年度训练构成中分为:准备期、比赛的准备期、比赛期、赛后过渡期(关于上述内容参照年度训练)。

各训练期的目标

①准备期(强化阶段)

●作为一般的准备阶段,需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均衡地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技术等。训练强度不要过大,但运动量要大。

●在理论学习方面,要提高对训练知识的理解。心理准备方面,这一时期沉着冷静很重要注重培养学习的动机,尤其85是内在的动机(如练习内容的趣味性等)。

训练环境最好不要总在变化(外部条件如温度、湿度、压、训练器械;内部条件如教练员、训练手段、方法等)。

●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医疗检查,把握现状,制定训绣标。

②比赛准备期(强化训练阶段)

作为专项的准备阶段,以一般性身体训练为基础,提高项性身体素质。以速度、技术为中心,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作为心理准备,有意识避免因准备期的负荷反作用所起的过度疲劳,提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逐渐有针对性地实一些相对于比赛而言的心理演示。由于环境的改善,运动成绩会急速提高,所以要密切注集中强化训练等环境的变化。

在训练后期,大赛前,积极参加一些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身赛。在这一时期所得到的成绩对将来的比赛很重要。

③比赛期(保持、调整阶段)

调整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并通过训练,使之保持下去。

●在这一时期要想实现预期成果的条件,是逐渐增大训强度、训练内容的多样性及合适的比赛次数。这一时期的主要目的是在重要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利用参加该时期的其他比赛作为训练手段。

●在比赛期的前半段时间内比赛中,不要害怕失败,在比中积累经验,并将其运用于重要比赛,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为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大赛的发挥能力。86在心理状态方面,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比赛前不要安排两天以上的完全休息。

各训练期的训练

(1)准备期

训练阶段……强化阶段

肌肉力量……最大肌肉力量(以最大力量的发挥为目标)

耐 久 性……速度耐力(进行超多项距离的速度耐力训练)

速 度……速度的持续能力—)节奏跑(定时跑)

爆 发……瞬间的爆发力训练

7月份: 休整期

8月份——10月份

周一:力量训练(按综合程序表的内容进行较轻量训练)

周二:耐力跑2400—3200米

周三:力量训练同周一

周四:耐力跑2000—5000米

周五:同周一

周六:休息

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力量训练——3天

耐久跑——2天

休息——2天

冬训期(11—12月)

周一:间歇跑400~800米

周二:耐力跑2000——4000米

周三:同周一

周四:同周二

周五:同周一

周六:跳跃技术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间歇跑——3天

耐力跑——2天

跳跃技术——1天

休息——1天

冬训期(1—2月)

周一:短距离的间歇跑(50米、100米、200米、400米)

周二:起跑后的短距离快速跑

周三:短距离的间歇跑(50米、100米、200米、400米)

周四:起跑后的短距离快速跑

周五:同周一

周六:变速跑练习

周日:休息

[一周的训练内容比例]

短距离间歇跑——3天

起跑后短距离快速跑——2天

变速跑练习——1天

休息——1天

春季训练期

周一:短距离快速跑训练

周二:跳跃技术,起跑后疾跑(使用起跑器)

周三:快速跑练习(100米—200米—400米—200米—100

周四:同周二

周五,:伸展运动和轻度准备活动

周六:比赛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以年为最小单位实施。一年中要有两次竞技高峰,因此训练应制定两周期。如果过多参加比赛,会使竞技状态过于平均,使得比赛成绩平庸,不会出现大的突破。因此要有目标地参加运动比赛,并在训练的编排中体现出来。

周一 :1、 肌肉力量训练:深蹲起3—15次/组X(7—10)组

2、台阶跳[15—20次/组X(5—7)组

3、卧 推3—15次/组X(7~10)组

4、臂弯举3-15次/组X(5—7)组

5、提拉杠铃3—5次/组X(5~7)组

快速跑:150米X(5—10)组(高抬腿20米一慢跑20米,反复进行)

慢跑:20~30分钟

周二 :1、 爆发力量训练:跨步跳 3步X10—20次

2、5步X10~20次

3、10步X10”20次

4、利用内胎阻力的快速跑:20米X10-20次(休息1分钟)

5、快速跑:150米X(5—10)组(或100米、200米障碍跑) 300—400米)X(5—6)组

6、超主项距离的有节奏跑(400米主项的训练):

周三:

1、(500~600米)X(5—6)组

2、肌肉力量训练:深蹲5—10次/组X(5—7)组

3、挺举7—10次组X(5—7)组

4、台阶跳3~15次/组X(5—7)组

5、腿弯举3~15次/组X(5~7)组

6、负重坐凳腿屈伸3—15次/组X(5~7)组

7、快速跑150米X(3—5)组

8、漫跑20~30分钟

周四: 完全的休息

周五: 力量训练及其他同周一

周六: 爆发力量训练及其他同周二

周日: 完全的休息

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长期训练中为了防止由于训练而造成的过度疲劳,在进行了4—5周的完全训练后,要进行一周积极的恢复性训练,以此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特别是那些训练经验少的,无休止的长期训练会有危险,所以在1—2周的训练后,应3—4天的调整训练。

训练的内容比较固定而且有连续性,在短期内不要有大变化。

一个训练日内训练内容的完成顺序:经验丰富的选手一般为肌肉力量呻爆发速度呻加速跑。经验少的人为加速跑呻,力呻肌肉力量。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本回答个性拥有,请勿复制!若纳请评价!)

如何做好小学课余田径训练(转载)

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健康、文明发展。

体育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各种活动。取了各种走、跑、跳、投以及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就是人们通常称作的身体练习过程。

其内容丰富,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健美操、登山,滑冰,举重,摔跤,柔道,自行车等多种项目。

国家鼓励、支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修订的体育法就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作出明确规定。

知识拓展:

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也可以说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体育就具有不同的功能。

但是自从体育产生以来,强身健体及其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

树立体育志愿服务标杆,打造优秀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组织开展的2021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征集活动结束,项目库共收录了全国29家单位报送的116个志愿服务项目。

传统竞技体育聚焦于少数体育精英群体,区别于此,大众体育则是面向广大普通群众、形式更加多元灵活、场景更加休闲便捷的体育形式。

因此大众体育推动下的全民健身市场将有辐射面更广、更多元的受众基础,刺激产业链相关企业展开全领域覆盖的体育IP布局,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田径为主教材的体育课中要用到哪几种教法,如何用?

然而由于社会上对体育的偏见,学生家长不能正确的理解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目前社会上针对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兴趣班多如牛毛,更使得小学的课余田径训练举步维艰。面对这种现状,做为一名最基层的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本人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与各位同行分享。一、力争各方面的支持是课余田径训练的基础体育田径运动训练事关学校、家长、学生及学校训练场所等事项,这其中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学校的领导对体育工作都十分的支持,就我所在的学校来说,我们学校对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支持包括了经费、场地、训练时间、相关制度等各方面,从而带动了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训练工作的支持。所以目前这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我们的做法就是与家长多勾通,人与人之间最难的就是平等、真诚的勾通,我们得让家长明白你工作的出发点是和他们一致的,那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更好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家访,关键是让他们能够正确的看待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联系,要让他们明白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关系。当然这些工作并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它贯穿在一年甚至多年的训练活动过程中。通过和家长真诚的勾通,在五年的工作实践中,我选了100多名的小运动员,其中只有一人是因为家长的原因不能参加训练的。二、做好选取材工作是课余田径训练的关键所谓选材:就是指学生对田径训练的个人条件,包括体能、身材、素质等各方面条件;为此,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小学的课余田径训练选材工作应该分为两个方面。小学课余田径训练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了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所以在选材过程中,要把那些运动天赋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生挑选出来。对于这类运动员的选材要综合考虑其发育问题,遗传因素,以及运动成绩,而不能单纯的看当前的运动成绩。然而那些具有良好天赋的优秀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么就要考虑到训练工作的另一个主要任务,那就是在上级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从这个任务出发,就要求体育教师去选择那些有一定成绩基础,对田径运动有浓厚兴趣,训练刻苦,有意志力的学生进行训练,其中意志品质应该作为重要的因素。三、科学、合理的训练是课余田径训练的前提课余训练的最终目标就让运动员获得好的运动成绩,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实现,这也是整个课余训练工作的核心内容。1、要有科学的训练。田径训练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所以这个应该是长期的,同时从实际条件出发具有很强的可操做性,并且要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完善,此外还得有阶段性的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制定下一阶段的。2、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这里包括各个专项技术和各能技术。小学的课余训练是基础的基础,因此掌握正确、合理的基本技术应该放在训练的第一位。同时在技术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正确的处理和把握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做到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必须建立在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基础上。3、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决定了小学课余田径训练不适宜进行大强度的训练。为了让小学生身体得到健康的生长发育,我们在负荷的安排上应该以运动量的逐步提高为主,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加大运动强度。但是比赛的成绩是强度的体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该在全年量的积累上,在赛前的两到三周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以适应比赛时的强度。4、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速度、力量、耐力这三项基本身体素质间的关系和地位。我认为在田径这项运动中,速度是核心,力量是物质保障,而耐力是基础。因为比赛成绩好坏主要体现在速度上,比如径赛项目比的就是位移速度,田赛项目的成绩也取决运动员合理运用技术的前提下的出手速度,起跳速度。而没有强大的肌肉收缩力量来对抗阻力,那么速度也无从谈起。但是速度和力量的提高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可多组数的反复练习如果没有足够的肌肉耐力和良好的心肺功能就不可能实现,所以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耐力提高基础上。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然后逐步发展学生的力量,而速度训练的方法有许多种,它应该是一条线,始终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也就是要做到每堂训练课都有速度练习,只是针对不同的练习目的用不同的练习方法。5、设计一套完整的灵敏协调性训练的方法。良好的灵敏协调素质能够让运动员具备好的观察力和反应速度,并能准确的表现所做动作在空间、时间和用力等特征及相互配合上的高度精确性,并能使运动员能够较好掌握和完成多种身体练习和多种运动技术。因此在每堂训练课的准备活动中加入十分钟左右的灵敏协调性的练习,能让学生的运动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四、加强思想教育,重视文化课成绩。1、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能够参加田径队证明了他们具有超出同龄人的天赋,特别是对那些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更是证明他们价值的重要机会。必要时可以给这些田径队员一些适当的特权,让他们感觉到能够身披印有学校名称的运动服,为学校的荣誉去拼搏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同时通过学校领导给予那些参加了上级运动会载誉而归的学生大力的宣传表扬,让他们享受英雄般的待遇来增加他们的自豪2、培养兴趣,让学生从成绩的提高中获得满足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的主要动力来源,只有让他们喜欢这项运动,热爱这项运动,并在训练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这样学生才能克服训练中苦和累。同时用各种游戏和学生喜欢的球类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此外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安排训练负荷,尽量让学生在玩耍中提高身体素质。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所谓的亲其师而乐其道,当学生喜欢体育老师了,愿意和你在一起,那么他就会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其实许多时候学生能够在训练中愿意付出多少,承受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老师的亲近度。那么如何让你的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把你当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呢?那就是爱你的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这种关心应该是生活上、学习上、训练上全方位的。平时,尽量多一点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多和学生玩一玩,聊一聊,还可以带他们出去野炊、踏青等等。总之一句话,你对学生在情感上付出多少,那么你就将收获多少。

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田径为主教材的体育课中要用到的教法只有一种,就是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由于当前学生的年龄和时代特征,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可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合理,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田径类教材技术动作的提高、技能的巩固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是在各种动作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中获得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科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教学生变速跑时不是每次课都单纯地在直道和弯道上做变速跑而是利用队列的不断变换和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成绩,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动作,掌握更多技术、技能和技巧。

二、合理改造教材,使其适应新的需求:

田径各项目的竞技性太强,技术难度大,练习起来枯燥乏味,这些因素是其在课堂中难以实施的现实困难。要想达成教学目标就不能将田径各项目生搬硬套移到体育课堂,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加工或变换练习方法,或降低练习难度,或改变练习要求,或增强练习趣味,变田径各项目为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田径类教材。如用小垫子立放成“人”字形代替跨栏架学习和练习跨栏跑;精心设计,将定向运动引入课堂和校园;用助跑触摸高吊物件代替单一的跳高练习;将跑、跳、投、爬、攀、跨等动作组合成综合过障碍的游戏等。

三、改变教学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基础都各不相同,学生发育程度不一,个体差距更大,如果单一地以各项目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客观地评定学生个体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习者既有失公平又缺乏激励,体育课的评价既要反映学生的成绩,也要体现其课堂表现,更要包括其锻炼习惯的养成等,应根据学生个体原有基础、进步幅度、参与热情、锻炼效果综合评定成绩。

四、学生兴趣是改造的基础:

田径类教材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对田径各项目进行改造,改造主要围绕激发学生兴趣来进行,学生喜欢上课的内容,积极参与,项目改造成教材就成功了。

五、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

体育院校培养教师时只开设了各项目技术的教学课程,如何将各项目技术教学改造成适合中学课堂的教材,有赖于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以适应新时代中学体育课堂的需要。

体育高考800米 该如何去练 该如何去跑呢?

体育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施行,在体育教学中进展的拓展延伸已越来越受到广阔体育老师的重视。一方面,表达了体育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开据自己学习和练习的体会自由发表意见,然后说出理由,最后老师进展总结。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高考

解析:

本人在多年的体育考生训练实践中,发现专业的800米训练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体育考生的训练,现就体育考生的800米训练,提出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变速跑、间歇跑是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的主要手段

800米跑是一种有氧无氧跑的典型项目。对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训练既要改善心脏和循环系统功能,增强有氧供能能力;又要改善肌肉工作能力,增强无氧供能的能力。

变速跑的生理效果,首先是增加心脏容量,改善跑的过程中心脏对循环系统的泵血能力,从而更好地向工作中的肌肉提供血液,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即提高了耐久能力。

间歇跑的生理效果,是引起肌肉中的血液的“过度酸化”,为了消除“过度酸化”对肌肉工作能力的影响,就要求血液中有大量的碱储备,发挥中和作用。运动员有了更好地抵抗较长时间“过度酸化”和供氧不足的能力,便提高了无氧供能能力,即提高了速度耐力。

匀速跑(或定时跑)也有变速跑同样的生理效果,经常用,会对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变化发生影响,使肌肉中肌糖元增多,有氧分解产生能量供给肌肉收缩的能力提高,而相反地使发挥速度所需要的无氧分解能力,因得不到锻炼而相对削弱,所以会影响速度,进而影响其他专项成绩,因此不适宜体育考生的800米训练。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 第一阶段多用变速跑训练;第二阶段变速跑和间歇跑训练交替用;第三阶段多用间歇跑的训练。

二、周训练中,800米训练的合理安排

周训练是根据阶段训练所规定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制定的。在制定周训练时,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训练水平,周密地考虑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兼顾各专项训练。周训练中的800米训练安排: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一般要有两次,第三阶段每周不得少于一次,训练间隔不得少于两天;必须与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杠铃负重练习)叉开,一般安排在大强度力量素质训练前一到两天,或者周末,通过星期天的调整,以求达到超量恢复。

三、一次训练课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第一阶段逐渐增加运动负荷量,第二阶段在增加运动负荷量的同时加大运动负荷强度,第三阶段只上强度而不增加运动量(或适量减小运动量)。下面是第二阶段800米训练运动量及强度的课安排:

1. 变速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4倍左右,如用150米、200米快速跑,中间用100米慢跑作为调整,训练量为:跑12~14个快跑150米+慢跑100米;或者跑10~12个快跑200米+慢跑100米。快跑段的强度不低于70%,慢跑段的时间不超过快跑段时间的三倍。

2. 间歇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3倍左右,如用200米、300米、400米的间歇跑,训练量为:10~12个200米跑;或者6~8个300米跑;或者5~6个400米跑。跑的强度不低于自己最高速度的80%为最佳。如果跑的强度在70%以下,对人的机体就没有足够 *** ,对提高成绩意义不大。

一、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简单,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上依赖运动员自己的天赋,运动员以自我练习为主,量和强度都很小,其特点是训练的距离和时间远远超过比赛的距离和时间,且用速为匀速,地点一般在野外。

1、方法的改进:上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这种训练方法作了改进,主要做法是把速度训练和耐力

训练结合起来,跑的量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并且对全年的训练时期作了一定的划分。各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有明显区别。准备阶段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量和强度;比赛时期的速度训练内容有较大增加。“接近或达到比赛距离的强度跑”这一训练手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芬兰人为代表。30年代后,以美国教统员米·黑非为代表的美国、英国、芬兰的中长跑界在使用郊外长时间匀速训练的基础上,用田径场地圳练,主要是一些速度训练。

2、理论依据:训练时间长于30分钟的不间断跑的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钟,对于发展运动

员心脏功能和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明显。

3、取得的成绩:芬兰运动员帕·努尔米于1924年第8届奥运会中长跑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其后10年间13次打破5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受益于这种训练方法的还有美国运动员比恩伦,他在1934年以3分48秒8的成绩创造了1500米的世界纪录。

这种训练方法是瑞典中长跑被教练员古斯塔·赫迈尔创造发明的,“法特莱克”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其训练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如田野、树林、沙地等进行走、慢跑、快跑的练习、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及游戏使运动员的心理比较放松,很好。训练的距离一般为10——20公里。加速的距离一般为600——2000米。

1、理论依据:“法特莱克”训练法通过野外变化速度跑的方式.将运动员的心率控制在130——180次/分钟之间,既发展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又发展了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同时,对运动员的心理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2、取得的成绩:在“法特莱克”法的训练下,瑞典运动员黑格和安德森创造了20年不败的神话。

(三)间歇训练法

此方法是德国中长跑教练员波·格施勒和生理学家莱因德尔,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造的。间歇训练法是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训练中将间歇训练分为三种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A、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高强性间歇训练时间小于40秒,心率19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很不充分。强化性间歇训练A型训练时间小于40——90秒,心率18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不充分;B型训练时间小于90——180秒,心率17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较大,间歇不充分。发展性间歇训练时间大于5分钟,心率160次/分钟恢复为120次/分钟,强度中等,间歇不充分。间歇方式均为走和轻跑。

1、理论依据:通过严格的间歇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功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功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功能能力或有氧代谢功能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 *** ,可使肌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2、取得的成绩:通过间歇训练的应用,使德国运动员在20世纪40——50年代先后3次打破世界纪录。

(四)重复训练法

训练中多次重复几个固定的段落,段落可以短、等于或者稍长于比赛段落,休息间歇时间较长,心率恢复到110——100次/分时继续训练。重复训练法的核心是五大结构(段落长度、跑的速度、重复次数、间歇时间、休息方式)和三种类型,即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小于30秒,强度最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30秒——2分钟,强度次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2——5分钟,强度较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

1、理论依据:通过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发挥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2、取得的成绩:重复训练成功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运动员罗·莫恩斯,在1955年打破了保持16年

之久的800米1分45秒7的世界纪录。

(五)马拉松训练法

60年代新西兰的里迪亚德推崇“公里数创造冠军”的理论,创造了马拉松训练法。运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两个奥运会冠军并创造了5项世界纪录。从而使世界中长跑分为在自然环境中的匀速和任意变速的训练方法与跑道上间歇训练方法两大训练体系。

(六)高原训练法

受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启示,中长跑又创造了强化训练手段——高原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

促进了世界中长跑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要求

(一)准备期:训练重点放在发展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一般专项能力,方法主要以不间断长跑训练法和“法特莱克”训练法,结合速度和一般力量练习,发展运动员的有氧水平,提高运动员跑的能力。

(二)竞赛期:以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重点,方法可以选择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对运动员的跑量和强度通过心率加以控制,逐步形成竞技状态,并将最佳竞技状态保持到比赛。

(三)恢复期:以慢跑、带有游戏特点的“法特莱克”跑、球类活动以及医学和心理学措施进行身体恢复和心理疲劳的消除。

三、应用

(一)磷酸原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以6——10秒的爆发力练习为主,练习用30——60米的重复跑

和行进间跑、10秒左右的跳跃、越野中30——50米的冲刺跑等。糖原无氧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用10——120秒的间歇训练法。

(二)用持续训练法,中等强度用长时间持续跑40——100分钟,无氧阈强度持续跑15——30钟,心率160次/分左右。

(三)用间歇训练法,短段落间歇次数多,心率150——160次/分左右(200米快/100米慢14——16次,400米快/100米慢10——12次),长段落间歇次数少,心率160——170次/分左右(例如1000米快/200米慢8——10次、2000米快/200米慢4——6次等)。